读《兰亭序》、写毛笔字!与书法家面对面,新城小学孩子们收获满满
一点一横一撇一捺,笔墨飘香满校园。每到周五下午四点半,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的孩子们准时坐在宽敞明亮的书法教室里,静静等待大书法家的精彩一课!据悉,由江苏省美术馆副馆长、南京市书协副主席赵彦国领衔的“书法艺术普及课”正在新城小学持续推进中,小小书法家们在赵老师的带领下,读《兰亭序》、写方块字,感受书法艺术之美,成为新城小学课后服务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大咖手把手教学 书法“小白”进步飞快
上课铃响了,三(3)班的汤喻皓整理好课桌上的笔墨纸砚,认真聆听着赵老师讲解“永字八法”。黑板上的示范“永”字,笔画流畅,灵动健美,尽显大家风范,引得在座同学争相模仿。一个简简单单的“永”字包含了八种基本点画用笔要点,汤同学拿着毛笔,学着赵老师的运笔方式,在空中练习横竖撇捺点折钩,体会字体“飞动”的感觉。
记者了解到,早在书法艺术普及课刚刚开课时,汤喻皓还曾因为软笔书法零基础而产生过不少苦恼。因为写不好,他就用墨水把写错的笔画盖住,把宣纸涂成了大花脸,影响书面美观也挫伤学习积极性。赵彦国老师注意了到这个头发微卷的小男孩,于是他从坐姿开始教起,并手把手教授正确的握笔姿势。赵老师对他说,“你是一张白纸,现在正从零开始一点点了解,只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找到不足,及时改正,你很快就能看到自己的进步!”
在赵老师的鼓励下,汤喻皓渐渐增强自信心,投入书法学习,他开心地说,“我很期待每周五学校的书法课!刚开始连握笔都不会,是赵老师教我每根手指要放在什么位置,非常感谢赵老师!”汤喻皓的家长告诉记者,孩子的进步非常明显,大书法家给孩子面对面指导,不但能挖掘孩子的潜力,还培养了孩子的审美意识,丰富了课余生活。
书法与文学融合 领略中华文化之美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书法课上,学生们“不光动手而且动嘴”,赵彦国老师带领同学们从《兰亭序》入手,感受书法与文学融合之美。从刚接触《兰亭序》的茫然无知,到现在能完整背诵其中的好几个段落,新城小学这群孩子的进步令赵老师都不住称赞。
“书法课不仅学书法也是学文章,通过打开书法、文学的大门,让孩子们受到儒家思想的启迪,这就是‘立体式’学习。”赵老师介绍,“书法艺术普及课”是以王羲之的《兰亭序》为中心,贯穿“书文双美”“书人合美”的教育理念,让孩子们可以从识字层面上升到艺术理解,从文学层面上升到美学感知。“从目前的执行情况来看,孩子们还是非常有感觉的,现在他们能把《兰亭序》前面的几句都能背下来,我想通过边书写边记诵美文,通过每一个字的解读,把书法的故事、蕴含的文化含义在教学当中逐渐地贯穿进来。”
在学生练习书写时,赵老师走下讲台,指导每一位同学沾墨、舔墨、执笔姿势,并有针对性地指导每一位学生书写笔画。“笔锋不听话时,用笔尖蘸一点墨汁,在砚台边上抹一下,笔毛就顺好了。”书写过程中,赵老师耐心提醒孩子们,左手压纸,腰背坐直。
作为“书法艺术普及课”跟班老师,新城小学美术教师张祥龙告诉记者,赵老师十分注重基础和习惯的养成,每节课前十分钟都会让学生进行坐姿、执笔训练,现在,学生通过书写简单的笔画已经养成了正确坐姿和执笔习惯。四(2)班黄凡丁同学说,“赵老师教得非常详细,比如“永”字,就给我们详细讲解了‘永字八法’,赵老师不仅示范正确字,也会给我们展示一些反例,这样对比着学习,就能快速总结方法。”
艺术大师助力 提升校园美育工作质量
在“双减”背景下,艺术普及进校园公益项目将艺术大咖请进校园,极大程度丰富了学生的课后服务内容,提升了学校的美育工作质量。南师附中新城小学校长杨树亚表示,学生与不同艺术专业的大师面对面,带给他们的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与技能的点化,更重要的是,在孩子们成长时光里留下“大师的足迹”,激活他们对一门学科、一个领域的渴望。杨校长告诉记者,艺术普及教育进校园项目不仅让新城的孩子们加深了对书法的兴趣,更为学校“十四五”期间“美学”研究增添的了一股“外力”。“书法大师赵彦国带给新城小学孩子们的书法课,其价值不仅仅在每周一次的校内课堂,更在于丰富了我校学生‘陪伴者’的资源,让孩子在翰墨书香中洞见了书法世界的远方。”
据悉,按照中央、省委新时代美育教育的文件精神,结合“双减”工作的具体要求,由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指导,江苏省文化发展基金会、南京市教育局、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扬子晚报主办的“艺术普及教育进校园”公益项目邀请了书法、音乐、舞蹈、影视等5位艺术名家作为志愿者,在南京市遴选8所学校开展试点。其中“书法艺术普及课”由江苏省美术馆副馆长、南京市书协副主席赵彦国领衔,课程紧紧围绕《兰亭序》的书法墨迹和文学文本进行解读,以点带面,把关乎书法的常识和技法训练贯穿其中,通过一件千古名作开启学生的书法之旅。
少年志编辑 孙莹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雪瑞